入门的拍摄工具不管是卡片机,手机还是中级以下单反往往都具有一个轻便的补光工具,闪光灯,或者在机顶热靴加个外置闪光灯,好处是轻便,即使旅游也可以随用随拍,不像反光板,离机闪灯,反光伞,柔光伞以及柔光箱等,外出使用非常的不方便,而且对于新手来说又过于专业。本文同样只限新手阅读,所以只谈下机顶闪灯的使用。
有一些“资深摄影家”对闪灯深恶痛绝,认为其会严重破坏照片效果,极度排斥使用闪光灯,尤其是机顶闪光。但在一些场景下,如果用好了机顶闪光,是会比不使用闪光效果好很多的。
补光的重要性:你是否有过在拍摄到此一游照的时候发现人脸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五官,把欧洲人拍成非洲人的时候;是否有把人脸拍清楚了但背景惨白一片根本看不出来这张照片是在哪拍的,并且感觉人脸上像蒙了一层面纱雾蒙蒙的;是否有有脸部很暗,勉强能看出来鼻子眼睛,但脸上有很多红的蓝的噪点。这些以及相似的问题,用补光会有很大改善。而最方便的补光方法就是使用机顶闪光灯。
有些人排斥闪灯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拍出来类似这样的照片,在拍夜景时,尽管背景有灯光,但人脸惨白一片,背后的景物仍然一片漆黑;把人拍成兔子眼(红眼);闪灯照在人脸上泛出油光;五官变得不再立体,像一个平面;照片和闪灯位置相反的位置出现严重的阴影(如闪灯在镜头上方,阴影就出现在照片的下方)。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使用闪灯方法不当造成的。
闪灯有以下的特征:1,在较短距离内,随着距离的增加,闪灯的补光效果衰减非常快;2,闪灯的输出时间非常短,短于1/1000s;3,闪灯输出的是硬光;4,使用不加滤光片的闪灯,相机色温(K值)大概要使用5600,即白平衡可以选择“闪灯白平衡”;5,光源越远光线越硬;6,光源越远,物体距离光源距离的不同造成的亮度差别越小。下面一条一条解释。
1,在较短距离内,随着距离的增加,闪灯的补光效果衰减非常快
这条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拍夜景人像时,尽管背景有灯光,但人脸却惨白一片,背后的景物仍然一片漆黑”,因为离闪灯近的物体(被拍的人),受到闪灯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离闪灯远的背景,在不是很先进的机身自动测光系统下,为了让整张照片亮度不会太亮或太暗,会自动提高闪灯的输出功率,造成人过亮,但远距离的景物受到闪灯的作用微乎其微,仍然很暗。
2,闪灯的输出时间非常短,短于1/1000s
闪灯的闪光时间非常短,当闪灯处于照亮物体的主要原因时,快门速度对物体的曝光量几乎没有影响。例如在比较暗的室内拍数米远的物体时,用F8.0, ISO100, 1/200s和1/500s时都很暗,在这两种情况下用同样输出功率的闪灯拍得的亮度差别可以忽略不计。比较极端的情况,当闪灯功率比较大或离闪灯比较近(闪灯的作用比较强,参见1,)的时候,用10s和1/500s的快门速度,亮度也是几乎一样的。
闪灯的闪光时间非常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凝固动作。用较慢快门拍摄运动的物体时,物体会“糊”,但如果用同样的快门速度,缩小光圈,降低感光度会得到什么呢?极限情况是一片漆黑,但如果有了闪灯的补光,就会被相机的感光元件上捕捉到成像,并且相当于非常高的快门速度(和闪灯的输出时间一样),在1/1000s以上。这样的速度足够凝固常见的运动,如百米冲刺,行驶中的汽车,羽毛球的扣杀,飞溅的水滴,如果有足够的其它条件,闪光时间足够短,甚至可以拍摄飞行的子弹。当然像羽毛球这种运动由于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所以是严禁使用闪灯的,但奥运会百米冲刺时会见到记者们的闪光灯不停的闪。
结合“1,”和“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拍摄夜景人像时,离灯较近(不说离相机较近)的人像主要受闪灯作用,不受快门速度影响(几乎),较远处的景物(几乎)不受闪灯影响。因此为了避免拍到惨白的人像和漆黑的背景,可以采取:较慢的快门保证背景的亮度,再使用适当的闪灯输出功率保证人的准确曝光,同时保证凝固动作避免由于被摄者的运动拍“糊”,当然,为了防止慢速快门下背景糊掉,同时也应该使用三脚架。(这个方法只限于前景的亮度低于背景)现在的相机都有个“低速闪光”功能,就是这个原理。
同理在拍摄逆光人像时,在不方便使用反光板的情况下,对背景测光避免背景过曝惨白一片,再对前景的人像进行补光,典型案例是拍摄以日落为背景的人像时,用这种方法可以既保留漂亮的落日影像,又可以保证把人拍清楚,这种情况如果没有补光多数人只能选择拍摄剪影人像。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张有点恐怖的自拍像,不是后期合成的
曝光参数:F8.0,ISO100,20s (曝光量以满足远处景物曝光为准)
方法:机身固定于三脚架,被摄者手持闪灯,按下快门后,人到一处站好,按下手中闪灯开关,把人照亮,再移动到另一处再按一次,再移动到第三处,再次按下闪灯,三次按闪灯在相机曝光的20s内完成,最终就拍出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的拍摄体现了以上所讲的几条原则,即:闪灯可以凝固近景动作,在20s的快门速度下,所摄人像并没有糊掉,没有留下人在移动过程中的的残像;闪灯对远景几乎没有影响。
3,闪灯输出的光是硬光
这条可以解释为什么用闪灯拍出的人像脸部油光比较严重,可以加柔光罩,甚至用轻便的肥皂盒都有很大改善。如果是卡片机或手机,前边挡一张白色的面巾纸也会有帮助,但对输出功率会有影响。
4,用闪灯时相机色温K值要使用大概5600(即采用闪光灯白平衡),当用自动白平衡时会自动采用此K值。但是如果在闪灯上加装滤色片,通过设备相机白平衡,能够拍摄出一些特殊效果。具体可以参阅“The.Hot.Shoe.Diaries.Big.Light.from.Small.Flashes” (热靴日记)
5,光源越远光线越硬
当光线到达被摄物体时强度一定时,光源越远光线越硬,在拍摄中的应用是有时为了得到更柔和的光线,会把光源摆得离人近些,输出量小些,效果会好于把光源摆得离人远,较大的输出量。
6,光源越远,物体距离光源距离的不同造成的亮度差别越小
请无视左侧的1/2 Power,这个对讲解此条规则没意义,要注意的是右侧22-4这几条红线,数字表示光圈大小,意思是在22线处,用F22,在16线处用F16时,物体的曝光量相同,由于F22和F16相差一级光圈,所以说明在22线处和在16线处的光照强度相差一倍,这图表明的是在22、16、11、8、5.6、4线处的光照强度是依次减半的。由于这个会出现什么情况? 举个例子,拍集体照时,大家站成三排,使用机顶闪灯拍,是离近点用广角拍好,还是离远点用长焦拍好?(暂不考虑摄距所造成的透视形变) 由于是机顶闪灯,相机位置和闪灯的距离是一致的,如果离得近使用广角拍,会造成第一排的人接受光的强度明显大于第三排的,体现在第一排肤色会比第三排的白些,当然可以利用这个效果把黑肤女放第一排,把奶油男放第三排而皆大欢喜,但一般情况下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真实效果,所以从曝光角度来说,闪灯位置远些(当然要加大输出量或加大光圈或提高感光度,不说减慢快门速度,请参照规则2,)用长焦拍摄,会降低由于距离造成的光照强度差。极限情况是太阳做为远距离光源,能够把地球上相当大的一部分照亮而亮度差并不大,虽然有大气的散射和太阳光到地球后已经接近面光源的作用影响,但光的直线性质并没有改变,这个规则(6,)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向着100米外的灯光靠近,也许在100到50米我们几乎都感觉不到刺眼,但在10到5米的时候会觉得光变强得要快得多。
由于以上6条规则,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处于闪灯影响下的物体的曝光,要考虑的是:光圈大小,感光度,闪灯输出功率,被摄物与闪灯的距离。
处于闪灯影响之外的远距离物体的曝光,要考虑的是:光圈大小,感光度,快门速度。
了解到这些规则,使用全手动操作也并不是非常复杂的,当然有个输出功率足够的闪灯会更加游刃有余。
补充下红眼的问题,百度下很容易得到结果,是因为暗光下人眼瞳孔放大,闪灯突然发射瞳孔来不及缩小,视网膜泛红造成的,解决方法:被摄者先看看亮处的灯光把瞳孔缩小就行了,相机的防红眼功能其实就是相机先发出红光或闪光,把瞳孔照小了。
五官不立体,是因为用的正面直射光,用柔光罩虽然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但会有改善。
有相反位置的阴影是因为闪光灯高度不够,被镜头挡住了,解决方法,换用位置较高的热靴外闪,环闪或离机闪,或者把被拍物体拿远一些,用长焦拍,不过透视效果就不一样了。(此透视非彼透视)
码字码得太多了,还有挺多值得说等下篇吧。
下一篇再讲闪灯的高级功能及应用,跳闪,TTL,FP和离机闪,以及前/后帘同步。